Bootstrap

简单聊聊汽车OTA给OEM和Tire1带来的变化

随着通信带宽和速度的提升,车联网时代紧随而来。以前只能在电子产品上看到的OTA功能,也逐渐出现在汽车上。各大OEM厂商为了表现自家产品的科技感,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中加入了OTA功能。

 

谈到OTA功能,TBOX是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。TBOX全称Telematics BOX,是车联网设备的终端,也是实现OTA必须具备的ECU。当然,TBOX并非只实现OTA功能,比如说远程监控、远程诊断、防盗等功能。

 

我曾参与过某OEM的TBOX设备开发,经历了从项目立项到产品SOP的每个环节。今天,不聊TBOX和OTA的技术细节,而是聊聊OTA对于OEM和供应商的影响。

 

对于供应商来说,OTA功能是产品的卖点,能够提升自家产品的价格。同时,OTA也能让供应商长久赚钱,这个后面细说。

 

对于OEM来说,OTA是体现自家产品科技感的重要卖点,能够吸引用户,然而这个功能也需要OEM需要长久花钱维护。

 

OTA功能实现难么,说实话难度并不大。汽车供应商也是采购模组供应商的芯片模组,而模组供应商已经在底层实现了OTA功能,并开放了底层接口。汽车供应商只需使用底层接口进行上层业务开发即可。

 

接下来说说OTA功能为何会让OEM花钱,供应商赚钱呢?

 

首先,我们要明白OTA功能是为了让用户购买了汽车后,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车辆的软件进行远程升级。

 

在没有OTA功能之前,OEM开发新车型的周期比较长,一般为2到3年。由于汽车上有很多ECU,每个ECU都必须经历严格的测试,保证其功能稳定、没有缺陷,才能最终SOP。

因此,这在某种程度上拉长了开发周期。另外,传统的汽车软件开发遵循“V”开发模型,这就要求在开发之前要冻结所有的软件需求。一旦进入开发阶段,除非非改不可,否则软件需求不可变更。

 

在具备OTA功能之后,理论上来说OEM开发新车型的周期会大大缩短,因为OEM可以先提出核心或优先级最高的需求。至于优先级较低的需求,可以在后续通过OTA的方式快速迭代。

 

然而,想法是美好的,但OEM的做法却大相径庭。根据我的经验,OEM不会选择按照需求优先级进行快速迭代。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:

 

第一,OEM的传统思维还未扭转。传统汽车软件开发时代,汽车软件遵循的V开发模型要求开发之前冻结所有软件需求。哪怕现在车辆有了OTA功能,具备了快速迭代的能力,OEM仍旧按照传统思维来开发新车,即在开发之前把能想到的需求全部提出来,而不分需求的优先级有步骤的实现。这种做法让OTA功能显得有些鸡肋。

 

第二,OEM需要考虑开发成本。汽车一旦进行OTA意味着要么软件有bug,要么增加了新功能。对于软件bug,由于是零部件供应商自己的问题,因此修复软件bug是供应商的责任。然而,对于新功能,可以理解为OEM提出的新需求让供应商完成,这就涉及到新功能开发。供应商会与OEM谈商务,针对新功能开发提出合理的价钱。也即是说,车辆OTA升级新功能时,OEM是要付费给供应商的。如果新功能涉多个ECU,且难度比较大,那么OEM花费的钱还是不少的。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,小鹏和特斯拉OTA升级的付费功能就是将开发成本分摊到用户身上。

 

上面这两点原因导致OEM在开发新车型时会把能想到的需求全部一股脑的提出来,使得供应商开发周期加长、软件复杂度提升。因此,软件bug不可避免,但修复bug却是免费的,OEM从中可以节省大量成本。

 

就我个人开发TBOX的经验来说,某OEM给我们的TBOX需求文档接近两千页。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,看到一些奇葩需求,我会与同事开玩笑说“用户把车开报废可能都无法发现这个功能”。

 

但是,我认为这只是OTA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小问题,供应商和OEM的暂时还没找到合适的玩法。随着技术程度和经验的丰富,两者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合作方式使供应商、OEM和用户都从中受益。

文章首发于上汽零束开发者论坛。

作者:程序猿司晨

文章来源:上汽零束SOA开发者论坛

原文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