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tstrap

消费者剩余: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一件东西?

消费者剩余 = 用户愿意付出的价格 - 市场价格。一件商品市场定价是10元,但是你愿意花100元购买。这中间的90元差额,就是消费者剩余。

企业在定价时,很想把消费者剩余都占了,但是为了市场份额,它只能定一个相对适中的价格。但是呢,对于那一部分消费者剩余特别高的用户,又不甘心放弃。所以有些企业会把价格做成小范围变动的。这种在服务型产品里就比较好用。比如打车,曾经就报道过,同样的距离,用苹果手机显示的费用就是比安卓手机的多。

在一些信息不透明的行业,这种现象更明显。以前我们逛一些小店铺的时候是可以讲价的,里面的物品标价其实很高,老板看人喊价,一件衣服标价360,老板喊价200,你出个120。老板说加一点。150吧。你要是作势要走,老板会说,看你这么喜欢120给你吧。买完后,会有两种情况,一种觉得自己赚了,6折买了件衣服,另一种觉得自己亏了。刚刚还少了,因为老板卖得太爽快了。

再比如,公司第一次做edi的时候,同事谈价格用了12万,而且还是我们自己做的网站测评,后面我来找第三方做的时候,就多对比了几家,发现深圳edi的市场价在9万左右,还包网站测评。第一次申请国高的时候,公司也付出了近20万,后面我来做的时候,找了多家对比,只花了1万多点就搞定了。所以,对于这些信息不透明的行业,大家一定要记得多对比几家价格。虽然有服务的因素在里面,价格会有所不同,但区间不会很大。(阿里云、腾讯云上面也有很多这种服务商)

这种赚信息不对称钱的缺点很明显,就是消费者知道后会很生气。基本不会再和你做二次合作。

互联网让信息变得相对对称,用户只要主动就能获取更多信息。就能避免花冤枉钱。但问题在于,信息太多,用户很难有精力去筛选信息。而企业不一样,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,企业会越来越了解每一个客户的支付能力。企业比用户更容易去运用这些信息优势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也能理解,为什么大数据杀熟会被强制禁止。
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大数据让企业更了解用户,从而给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。这又是好的一面。这就促成了一种温和地赚取“消费者剩余价值”的方式,就是给产品分类。其理念是让消费者剩余高的用户享受更好的服务,在服务上收取更高的费用。成本上增加一点,但收益会高很多。比如打车里的快车、优选、专车。星巴克的咖啡、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。很多收费软件里的普通版、旗舰版。华为手机的保时捷版等等。

我在想,如果在极端一点,会不会有一种商业模式,是完全根据用户的预算定制的。比如我想办一个婚礼,但是我只有10万块钱,那么设计公司你按10万给我规划。你要是能规划的方案能达到我的要求,那这10万我也花的愿意。比起问题得不到解决,花钱能解决的还是好的。